查看原文
其他

因子动量在A股

刀疤连 Chihiro Quantitative Research 2022-05-14

1.前言

        自然界中存在弱肉强食,适者生存;人类社会优胜劣汰,成王败寇。越强的东西会越来越厉害,越弱的东西只能在角落哭泣,这在投资领域也十分常见。收益具有具有惯性,常被称为动量效应。过去表现较好的标的,未来依然会星光闪闪;过去表现较差的标的,未来会继续让人失望。动量效应像幽灵一样无处不在,广泛存在于个股、行业、大类资产和风格因子中。

        A股中没有动量效应,已经是公认的事实,但因子中是否存在呢?本文将探索这个问题,并尝试探索其在多头组合中是否具有应用价值。接下来的内容分为4个部分,第2部分进行文献回顾,捋清楚动量因子和因子动量的差别;第3部分在14个因子中,检验是否存在横截面因子动量和时序因子动量;第4部分聚焦在多头组合,讨论因子动量是否能用来指导因子动态配置;最后一部分总结。

2.动量因子和因子动量

2.1 无处不在

        横截面动量的开山之作,要属Jegadeesh和Titman (1993),发现在美国股市中,过去收益高的股票会持续走强,过去收益差的股票会持续萎靡。鉴于此,构造了动量组合,在某一个时刻t,比较所有股票过去一段时间的表现,做多表现最好的一篮子股票(winner),做空表现最差的一篮子股票(loser)。结果发现,无论是只做多头,还是多空都做,均能实现较高的异常收益[1],并且不能被已有的风险因子解释。例如用6个月收益构造动量因子,并持有6个月,动量最强组能获得0.7%的月均异常收益,多空组合能获得1%的月均异常收益,均显著大于0。

        Asness、Moskowitz和Pedersen(2013)将样本进行了拓展,包括美国、英国、日本、欧洲等成熟股票市场,以及全球股票指数、债券、商品期货和外汇,发现动量效应广泛存在于这些市场中。

        Moskowitz和Grinblatt(1999)将眼光转移到行业层面,发现行业也存在持续显著的动量效应,并且几乎包含了个股动量的信息。在每月,按照20个行业过去6个月收益进行排序,做多动量最强的3个行业,做空动量最弱的3个行业,持有6个月,该策略能产生0.43%的月均收益率;在控制市值、BM和个股动量等因素后,行业动量依然存在较高的阿尔法;使用行业调整后的收益率计算个股动量,发现个股动量效应会变弱很多甚至不再显著;除此之外,和个股在短期(1个月内)呈现反转效应不同,行业层面看不到这一规律,在短期也呈现出明显的动量规律。

        除了个券和行业,大类资产中也存在较强的动量效应。在之前的文章中,刀疤连(2019a)回顾了9个经典的战术资产配置模型,这些模型往往采用双动量模型,利用横截面动量筛选资产和时间序列动量做回撤保护,能实现更好的风险收益结果。选择了9个国内投资者可以直接接触的资产类型,研究双动量模型效果如何。横截面上,无论是短期还是中期,买入动量最强的k个资产,均能战胜等权重组合,说明强者恒强的规律在资产层面依然存在;时间序列上,利用时序动量进行择时,能明显降低风险和最大回撤;同时结合两个动量,不仅能增厚收益,还能减少回撤风险。

        横看成岭侧成峰,这里就带出了另外一个概念:时间序列动量。横截面动量是一个相对概念,在同一时刻进行横向比较;时间序列动量是一个绝对概念,在某一时刻只和自己的历史相比。

        时序动量的经典研究,当属Moskowitz、Ooi 和 Pedersen (2012)。Moskowitz et al(2012) 利用商品期货、国债期货、汇率期货和股指期货等58个资产,构建了一个时间序列动量组合。结果发现,在1~12个月内,收益率具有持续性,即过去上涨的资产未来上涨的概率较大,过去下跌的资产未来下跌的可能性较大;从1985年到2009年,时间序列动量组合表现优秀,阿尔法收益率显著大于0。关于时间序列动量的详细研究,可以参考刀疤连(2019b)。

2.2 因子动量

        一个因子描述了众多资产共同暴露于的的某种系统性风险,因子的风险是资产收益率背后的驱动力;因子收益率则代表了这些资产的某种共性收益(即系统性风险溢价)。和股票、债券和商品一样,可以将因子当成独立的资产类型。已有的研究均表明,因子也存在动量,无论是时序上还是横截面上。

        为了研究因子动量,Arnott、Clements、Kalesnik和Linnainmaa(2019)使用1963年到2016年美国股市数据,计算了51个因子收益率序列。接着构造横截面因子动量组合,每月月末,计算所有因子过去L个月的收益率,做多最高的8个,做空最低的8个,持有H个月。结果表明,因子动量能获得显著大于0的收益率,以1个月动量和1个月持有期为例,原始因子动量能获得10.49%的年化收益率,行业中性化因子动量组合能获得6.41%的年化收益率;因子动量能完全解释行业动量,但不能解释个股动量,也不能解释个股反转;因子动量并没有crash,在2000后表现依然很好,而个股动量和行业动量会经历crash,2000年后就表现很一般了。

        Ehsani和Linnainmaa(2019)的研究更进了一步,使用公开可得的22个因子数据[2],除了研究因子横截面动量,还将因子时序动量考虑了进来,得到的结论也更加深入。

        首先,对每个因子,以t+1月收益率为因变量,过去12个月因子收益率符号为自变量(大于0为1,小于等于0)进行回归。回归结果表明,除了动量因子,回归系数均为正,15个美国因子中有9个显著大于0;从截距项来看,有8个截距项为负。平均来看,当因子过去12个月收益为正,下个月能获得0.52%的收益;当过去12个月收益为负,下个月能获得0.01%的收益。初步来看,因子收益具有惯性。

        然后,用20个因子(剔除美国和全球的动量因子),构造因子时序动量组合和横截面动量组合。20个因子等权重收益率为4.2%;因子时序动量多头组合年化收益率为6.26%,空头为0.28%;因子横截面动量多头组合年化收益率为6.94%,空头为1.42%。以因子时序动量为因变量,横截面动量为自变量进行回归,回归阿尔法为1.4%,显著大于0;调换位置,以横截面动量为因变量,时序动量为自变量,阿尔法为-0.2%,表明因子时序动量包含了横截面动量的信息。

        接着,研究了个股动量和因子动量的关系。将因子时序动量加入到Fama-French五因子模型,用来解释个股动量和行业动量。回归结果表明,六因子模型能完全解释这些动量多空收益,反过来却不行。因此可以这么说,因子时序动量已经包含了个股横截面动量的信息,个股横截面动量是因子时序动量的表征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后,个股动量并不是一个特别的因子,它暗含了其他因子序列的自相关性。当其他因子收益率自相关性为正时,个股动量表现较好;当其他因子收益率自相关小于0时,个股动量表现较差,出现crash的概率也大增。因此,交易个股动量本质上就是在交易其他因子的自相关性,收益取决于其他因子自相关性的变化。

        Gupta和Kelly(2019)使用更多的因子数量(65个)和更大的数据样本(美国、欧洲和亚太市场),得到了和Ehsani和Linnainmaa(2019)相似的结论。

        首先,因子收益率序列相关性是动量策略的底层特征。单个因子展现出时间序列动量,65个因子中有59个一阶自相关系数为正,其中49个显著大于0;构造因子的趋势跟踪策略,65个因子有61个能获得正的阿尔法收益,其中47个显著为正;用所有因子构造时间序列动量组合,年化收益率为12%,夏普比率为0.84,超过任何单一因子TSMOM表现。

        其次,探讨了因子时序动量和横截面动量的关系。无论什么窗口长度,因子时序动量和横截面动量高度相关;在控制因子横截面动量后,因子时序动量依然能获得显著为正的阿尔法;在控制因子时序动量后,因子横截面动量阿尔法变为了负值。因此,因子横截面动量和因子时序动量可能受共同的因素驱动,且后者信息含量更高。

        然后,比较了因子动量、个股动量反转和行业动量之间的关系。当因子动量和个股动量(行业动量)回看窗口相近时,他们的相关性最高,可达到0.75左右;当回看窗口为一个月时,因子动量和个股短期反转相关性为-0.8。已有的个股动量、行业动量和个股反转,均不能完全解释因子动量;相反,中期因子时序动量能解释个股和行业动量的大部分收益;无论是时序因子动量还是横截面因子动量,均不能解释短期反转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后,讨论了换手率和交易成本对因子动量的影响。短期因子动量换手率确实比较大,当回看窗口和个股动量相同时,因子动量换手率其实要低于个股动量;即使考虑了交易成本,因子动量的夏普还是高于其他动量和FF5因子;而个股短期反转换手率太高了,考虑成本后已经没啥收益。

3.因子动量在A股

3.1 The playing field

        接下来,仿照Arnott et al(2019)、Ehsani和Linnainmaa(2019)以及Gupta和Kelly(2019)的研究,讨论因子动量在A股中是否也存在。这里用14个异象开启探索,全部来源于Liu、Stambaugh和Yuan(2019),见表1。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tushare,数据起始日为1997年1月1日,数据结束日为2019年9月30日;由于需要滚动计算动量,因此研究起始日为1998年9月30日,刚好20年;为了避免未来函数和信息偏差,财务数据参照刀疤连(2019c)的方法,进行了PIT处理。

        需要提一句,Arnott et al(2019)以及Ehsani和Linnainmaa(2019)均发现,因子动量和选择哪些因子关系不大,因此本文的结论不存在选择性偏差。后面搞事情小组会拓展因子范围,研究上百个A股异象的因子动量,这里先立一个flag。

表1 14个因子列表

        指标方向表示其与未来收益的关系,如果为1表示指标值与未来收益正相关,为-1表示和未来收益负相关。为了便于测试和理解,将方向为-1的指标全部乘以-1,这样所有指标方向一致,指标值越大,未来收益越高。

        除总市值外,按照如下流程计算每个指标的因子收益率。

  • 在每月月末,指标i剔除ST、待退市、上市不足1年和净资产为负的股票,然后按照缩尾法剔除掉小于1%和大于99%的股票,然后剔除掉停牌股和一字涨停股;
  • 以主板股票市值中位数作为分界点,将股票分为大市值Big和小市值Small组;同样以主板股票30%和70%分位数为分界点,将股票分为低值指标Low组、中值指标Middle组和高值指标High组;
  • 将2个市值组合和3个指标组合进行交叉,就得到6个组合:BigHigh、BigMiddle、BigLow、SmallHigh、SmallMiddle和SmallLow,每个组合按照市值进行加权;
  • 定义因子收益率为:0.5*(BigHigh + SmallHigh) - 0.5*(BigLow - SmallLow)

        总市值因子收益率算起来要简单一些,剔除黑名单、异常值和不可交易股票后,按照主板市值中位数将股票分为Big组和Small组,市值加权且月度调仓。那么,市值因子收益率就定义为Small-Big。

3.2 因子收益率

        表2展示了14个因子月收益率的各个统计指标。除了ROE之外,所有因子都是从1998年9月30日开始有数据;ROE由于是单季度数据,更早时间并不披露一季报和三季报,因此其数据起始日为2001年11月30日。

表2 14个因子月收益率描述统计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        表3计算了14个因子月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系数。可以看到,由于涉及到估值、盈利、投资、波动、反转和流动性等,不同类型因子之间相关性并不高,普遍低于0.3;同种类型的因子,如BM、EP和CFP,相关性略高,但也没有高到完全一致的地步。较低的相关性,能保证后面在构造因子横截面动量时,因子不会集中在少数类型中。

表3 14个因子月收益率相关系数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        进一步统计每个因子的风险收益指标,见表4,图1展示了14个因子的累计净值曲线。所有因子中,流动性因子ILL表现最好,年化收益率高达16.99%;除了ILL,异常换手率ABTO、最大收益率MAX和反转因子STR收益率均超过10%;投资因子INV表现最差,表明资产增长越多预期股票收益率越低在A股并不存在;另外,应计量ACC也表现较差,这可能和A股上市公司利润调节有关,该指标存在优化空间[3]

表4 14个因子月收益率风险收益指标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图1 14个因子累计收益曲线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3.3 横截面动量

        横截面因子动量(XSFM)反映相对强弱水平,构造过程如下:在每月月末,计算所有因子过去L个月的累计收益率,选择收益率最大的3个因子进入Winner组合,选择收益率最小的3个因子进入Loser组合,等权重持有1个月;因子横截面动量定义为Winner组合收益减去Loser组合收益。

        表5展示了不同周期L(1~24个月)下因子横截面动量的表现,结论很有意思。当L为1个月时,XSFM年化收益率为5.50%,夏普有0.41;当L为2个月到6个月时,看不到明显的因子动量特征;当L大于6个月时,尤其是大于18个月时,XSFM较强。

表5 不同周期因子横截面动量表现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        图2展示了1个月下Winner组合和Loser组合表现,比较基准为所有因子等权配置,阴影部分(右轴)为因子动量累计表现;相似的,图3展示了12个月窗口下XSFM的表现。可以看到,Winner组合持续跑赢基准组合,Loser组合持续跑输基准组合;XSFM虽然长期收益为正,但过程并不平顺,期间可能经历较大的波动。

图2 1个月横截面动量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图3 12个月横截面动量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3.4 时间序列动量

        时间序列因子动量(TSFM)从自身历史收益角度,决定做多还是做空。对于标的i,如果其过去L个月收益率大于0,则做多,反之做空。

        首先,我们用Moskowitz et al.(2012)的方法构造标准的因子时间序列动量,具体流程见刀疤连(2019b)。在构造MOP时序动量时,单个因子目标波动率设定为10%,这样整个组合实现波动率和因子等权重组合相近;因子波动率用12个月因子收益率计算。

        表6展示了1个月、3个月和12个月下MOP方法计算的TSFM,图4展示了累计收益表现。可以看到,3个周期下的TSFM均大于0,表明因子时序动量确实存在,其中12个月下的动量最明显,年化收益率接近5%,夏普为1.02;3个周期下的TSFM均没有跑赢等权重组合,并且回撤还增大了1倍,这并不奇怪。刀疤连(2019b)详细讨论过这个问题,对于那些长期上涨的资产,做空可能并不划算,千万不要与市场贝塔为敌。

表6 MOP方法下的因子时间序列动量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图4 MOP方法下的因子时间序列动量累计表现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        Ehsani和Linnainmaa(2019)在构造因子时序动量时,和Moskowitz et al.(2012)略微不同,后续比较主要采用EL方法。EL的方法构造流程如下,在每个月月末,计算每个资产过去L个月的累计收益率,如果收益率为正就进入Up组合,如果收益率为负就进入Down组合,组合内部等权重持有1个月。TSFM定义为Up组合收益率减去Down组合收益率。

        EL方法要比MOP简单一些,除了不用调整至目标波动率,最大的不同体现在上涨因子和下跌因子的权重上。例如,14个因子里有10个收益率为正,在不考虑波动率调整时,MOP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,每个因子权重均为1/14,上涨因子总权重为5/7,下跌因子总权重为2/7;而EP方法将上涨和下跌等同,总权重均为1/2,那么上涨因子单个权重为1/20,下跌因子单个权重为1/8。不过,这些差异并不影响结论。

        表7列示了EL方法下不同周期(1~24个月)TSFM的风险收益指标。当L为1个月时,TSFM年化收益率为4.06%,夏普为0.43;当L介于2个月和9个月时,没有发现TSFM存在的踪迹;当L为10个月及以上时,存在明显的TSFM,年化收益率大多大于2%小于4%。

表7 不同周期因子时序动量表现(EL方法)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        为了更加直观了解因子时序动量,图5展示了1个月TSFM的各个组成,其中Up表示上涨因子组合,Down表示下跌因子组合,比较基准为因子等权重组合,阴影面积(右轴)表示Up组合减去Down组合累计收益(即TSFM);图6表示12个月TSFM的表现。很明显,Up组合持续优于基准,Down组合持续跑输基准,这符合因子时序动量一般特征;和XSFM一样,TSFM波动也较大,整体收益要小于XSFM。

图5 1个月因子时序动量(EL方法)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图6 12个月因子时序动量(EL方法)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3.5 行业动量、因子动量和个股动量反转

        已有的研究都喜欢把因子动量与个股动量、个股反转和行业动量进行比较,清一色都能得到以下结论:因子时序动量和因子横截面动量高度相关,并且前者完全包含后者的信息,反过来却不行;因子时序动量能解释个股动量,个股动量只是因子动量的傀儡;因子时序动量也能解释行业动量,控制因子动量后行业动量不再具有显著的阿尔法;个股短期反转比较奇葩,和因子动量明显不是一路人,互相不能解释。

        接下来对这些动量(反转)做一些简单比较。

        个股反转即上面14个因子中的STR,做多过去1个月收益率最低的一篮子股票,做空过去1个月收益率最高的一篮子股票,和散户“追涨杀跌”反着来;个股动量构造过程和个股反转一模一样,用过去12个月(剔除最近1个月)收益率排序股票,做多上涨幅度最高的一篮子股票,做空上涨幅度最低的股票。

        行业动量构造过程和XSFM相似。首先,由于中信一级行业指数基期为2004年12月31日,为了让数据样本更长,我们自行构造行业指数[4]。具体步骤为,在每月月末提取中信一级行业分类,每个行业成分股市值加权持有1个月。其次,在每月月末计算行业指数过去L个月的累计收益率,收益率最高的4个行业进入Winner组合,收益率最低的4个行业进入Lower组合,组合内行业等权重持有1个月。最后,行业动量定义为Winner组合收益减去Loser组合收益。

        表8统计了几个策略的风险收益指标,图7展示了累计收益率,结论没啥超预期的。个股反转太强大,表现一骑绝尘;个股动量在A股就像恐龙一样,早就灭绝了,或者压根儿就没存在过,也许以后会突然冒出来;行业动量倒是存在,比XSFM和TSFM年化收益率略高。

表8 个股动量、个股反转、行业动量和因子动量风险收益指标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图7 个股动量、个股反转、行业动量和因子动量累计表现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        图8展示了相关系数情况。初步来看,XSFM和TSFM相关性高达0.9,和已有的研究一致;个股反转是一个另类,和其他动量总是唱反调。为了节约体力回家过年,这些动量之间的信息重叠情况本文不做更深入的探讨。但有一个问题需要先抛出来:同样是1个月的窗口,为什么个股层面看到了反转效应,而行业和因子层面看到了动量效应;为什么在12个月看到了行业和因子动量,但在个股层面没有看到。这是个有趣的问题,后面搞事情小组会尝试回答这个问题。

图8 个股动量、个股反转、行业动量和因子动量相关系数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4.实际应用

        事实上,因子收益率是一个多空组合,收益来自多头和空头两端,大多数因子空头部分要贡献得更多。在实际产品设计和策略应用时,卖空要么受到限制难以执行,要么成本较高侵蚀掉收益,做多才是主旋律。目前最流行的因子投资方式为smart beta,也是普通老百姓能直接够得着的产品形式,其主要原理是在市场大盘组合上叠加长期有效的因子,以期获得更高的收益。鉴于此,本节将重点讨论因子动量在多头组合中的应用。

        常见的因子类smart beta包括股利、质量、低波、盈利、价值、成长、市值、动量反转和盈利质量等,因此我们从上面14个因子中选择ROE、MV、BM、VOL、ACC和STR,分别代表盈利、市值、价值、波动、盈利质量和反转。

4.1 超额收益

        由于只关注多头组合,并且更加接近实际应用,指标的处理上会和构造因子收益率时存在不同。首先,每个指标在每月月末,剔除黑名单股票(ST、待退市、上市不足1年和净资产为负),剔除异常值(小于1%和大于99%分位数的值),剔除不可交易股票(停牌股和一字涨停股)。然后,进行行业和市值中性化处理,以指标值为因变量,市值对数和行业哑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回归,残差结果即为中性化因子[5]。接着,将中性化因子进行标准化,即减去均值再除以标准差。最后,按照标准得分进行排序,选择排名最高的20%进入多头组合[6],市值加权持有1个月。

        这里需要说明一点,在利用因子动量进行轮动时,到底是基于多头超额收益还是因子多空收益率呢?这个其实取决于交易对象,用广东人的口味来做重庆菜肯定不合时宜,信号序列和交易标的最好要匹配,比如我们只关注多头组合,那么用超额收益率来决定谁强谁弱貌似更加驴头对驴嘴。业界喜欢用ICIR来对因子进行加权,就会存在这个问题,IC高和多头组合表现好并不完全等价,更多讨论可以看石川(2018)的讨论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,本节利用因子动量进行加权或轮动时,均基于单个因子超额收益率,其计算方式为单个因子多头组合月收益减去市场组合月收益率。

        表9计算了6个因子多头超额收益率的风险收益指标,图9展示了其累计走势。可以看到,所有因子均具有正的超额收益,短期反转和ROE表现最好,应计量表现最差。

表9 6个因子超额收益率表现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图9 6个因子超额累计收益率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4.2 Mix

        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,也适合因子。如果要想收益来源更加多样化,持有多个因子肯定要比单一因子更加靠谱。将多个单一因子进行结合,有两种方法:Mix和Integrate。Mix把每个因子视为独立个体,每个因子独立选股互不影响,可以将每个因子理解为一个子基金或子账户;Integrate是在选股时,将多个指标进行加权汇总得到一个综合指标,再按照综合指标进行股票选择。由于构造流程不同,在利用因子动量进行加权或轮动时,这两种方法要分别讨论。

        将6个因子当成独立的子基金,利用超额收益率进行加权,效果会更好吗?在每月月末,计算每个因子过去L月超额收益率,按照该收益率进行排名,收益率最高的排名为6,收益率垫底的排名为1,那么每个因子权重为:

        比较基准为等权重,即每个因子权重为1/6。当L为1个月、3个月、6个月和12个月时,加权组合和基准组合超额收益率见表10,累计收益见图10。可以看到,1个月、3个月和6个月动量加权时,没有任何效果,和基准表现没有明显差别;12个月动量能略微跑赢基准,但也并不惊艳。

表10 因子动量加权(Mix)组合超额收益表现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图10 因子动量加权(Mix)组合累计超额收益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        除了用超额收益率进行动态加权,另外一种思路是,在每个月,选择超额收益率最强的N个因子等权重配置。不同L和N下Mix组合超额收益表现见表11和图11。当L为1个月时,只有持有两个因子才能跑赢基准;当L为12个月时,无论持有几个因子,均能跑赢基准,但幅度也没有特别大的吸引力。

表11 因子动量Top N(Mix)组合超额收益表现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图11 因子动量Top N(Mix)组合累计超额收益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4.3 Integrate

        先来看看用超额收益率进行指标加权的效果。同Mix一样,在每月月末根据过去L月超额收益率确定每个指标权重,并用该权重计算股票i的综合指标:

        选择综合指标最高的20%,市值加权持有1个月;作为比较,基准组合用6个指标等权重选择股票。表12和图12展示了动量加权下Integrate组合的超额收益表现,结果让人悲伤逆流成河,无论L取多少,均没有跑赢等权重基准组合。

表12 因子动量加权(Integrate)组合超额收益表现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
图12 因子动量加权(Integrate)组合累计超额收益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        接下来再来看看Top N指标组合。在每个月,选择过去L月超额收益率最高的N个指标,等权重得到综合指标,选择综合指标最高的20%股票,市值加权持有1个月;比较基准依然是6个指标等权重。结果见表13和图13,没有一个组合超越基准,不说了,说多了都是泪。

表13 因子动量Top N(Integrate)组合超额收益表现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图13 因子动量Top N(Integrate)组合累计超额收益

数据来源:tushare,CQR

5.总结

        作为曝光度较高的因子之一,动量广泛存在于各种资产类型。由于收益更加易于预测并且协方差结构更加稳定,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因子视为独立的资产类型,从资产配置转向因子配置。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就冒了出来:动量效应在因子中是否也存在呢?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回顾,并在A股中做了实证研究。

        首先,无论是横截面动量还是时间序列动量,均存在于因子资产中,这已经是已有研究中公认的事实。更加劲爆的是,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,个股动量和行业动量都只是皮影,因子动量才是背后的大BOSS。

        其次,我们在A股常见的14个因子中也发现了明显的因子时序动量和横截面动量,持有过去收益最强的Winner组合或者收益为正的Up组合,均能跑赢等权重因子组合;相反持有收益率最弱的Loser组合或者收益为负的Down组合,只有跑输等权组合的命。另外,因子时序动量和因子横截面动量高度相关,相关系数高于0.9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后,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,利用单因子多头超额收益率作为动量判断依据,构造了因子动量加权组合和因子轮动组合。遗憾的是,只有在因子Mix的时候,才有希望获得更高的收益,如果将换仓成本考虑进来的话,这些收益可能微不足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因子收益率(多空组合)上观察到的动量效应,在多头超额收益上(多头相对市场基准)并不明显,这是个有意思的现象。初步原因猜测是,由于因子收益率的收益大多来自空头,空头的动量效应要强于多头。

        因子择时和轮动本来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,如果没有更好的方法,还是建议遵从AQR的观点:因子投资最好的方式还是选择有效的因子,忽略短期波动坚持长期分散化配置。

参考文献

Arnott, R. D., Clements, M., Kalesnik, V., & Linnainmaa, J. T. (2019). Factor momentum. Available at SSRN 3116974.

Asness, C. S., Moskowitz, T. J., & Pedersen, L. H. (2013). Value and momentum everywhere. The Journal of Finance, 68(3), 929-985.

Ehsani, S., & Linnainmaa, J. T. (2019). Factor momentum and the momentum factor (No. w25551).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.

Gupta, T., & Kelly, B. (2019). Factor momentum everywhere. The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, 45(3), 13-36.

Jegadeesh, N., & Titman, S. (1993). Returns to buying winners and selling losers: Implications for stock market efficiency. The Journal of finance, 48(1), 65-91.

Li, Y., Niu, J., Zhang, R., & Largay III, J. A. (2011).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accrual anomaly: Evidence from China.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& Accounting, 22(3), 205-245.

Liu, J., Stambaugh, R. F., & Yuan, Y. (2019). Size and value in China.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.

Moskowitz, T. J., & Grinblatt, M. (1999). Do industries explain momentum?. The Journal of finance, 54(4), 1249-1290.

Moskowitz, T. J., Ooi, Y. H., & Pedersen, L. H. (2012). Time series momentum.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, 104(2), 228-250.

刀疤连.(2019a).东边不亮西边亮:双动量在资产配置中的应用.CQR.Available at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iHB6WX84lcqztbyoDMGSJQ

刀疤连.(2019b).和趋势做纯纯的朋友.CQR.Available at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zpzCGCZ-MAe4ebIeF1exMg

刀疤连.(2019c).A股财务数据的整理和使用.CQR.Available at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0zF_0Yka8N7Pei1tLfam5A

石川.(2018).用 IC 评价因子效果靠谱吗?.川总写量化.Available at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meGaS8cPcvzz08EvK7oTsg


  1. 这里的“异常”并不是一个贬义词,它是一个超额收益的概念,表示剔除掉市值和估值等因素后的阿尔法收益; ↩

  2. Ehsani和Linnainmaa(2019)研究了15个美国股市因子和7个全球因子,数据来自于公开的因子数据:French的网站;AQR的网站和Stambaug的网站; ↩

  3. Li、Niu、Zhang和Largay(2011)的研究表明,A股上市公司为了为未来盈利打开空间,在当年存在亏损时会进行“洗大澡”,通过会计手段大幅增加亏损。这样,应计量低的组合中可能包含较多这类公司。 ↩

  4. 这里构造的行业指数和中信一级行业指数收益率相关性接近1; ↩

  5. 市值指标只进行行业中性化; ↩

  6. 这里将MV、VOL、ACC和STR四个指标标准化得分乘以-1,以达到指标值越大,预期收益率越高的效果; ↩

(END)



欢迎提供建议和沟通交流 

公众号

Chihiro Quantitative Research 

 

刀疤连个人微信

 

知乎专栏:跨资产的因子配置

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c_152990241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